社区团购陷入舆论漩涡
11月以来,互联网上开始出现抨击互联网巨头用资本夺走卖菜小商贩生计、烧钱补贴形成垄断后抬价等相关论调, 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1年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要整体推进改革开放,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夯实农业基础,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系统评估和总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抓好各种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同天,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社区团购”争议背后,是对互联网巨头科技创新的更多期待》,称“掌握着海量数据、先进算法的互联网巨头,理应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多担当、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为。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一时社区团购进入大众视野,相关话题引起社会广泛讨论,据百度指数、微信指数监测显示,目前社区团购的热度创造了历史新高。
社区团购“火爆”背后
社区团购并非新的商业模式,社区团购自2018年兴起,2019年各类社区团购项目陷入裁员、倒闭、合并的困境,十荟团和你我您在2019年完成合并,领先一时的松鼠拼拼、呆萝卜则黯然退场。2020年疫情来袭,疫情防控中线上的社群(微信群为主)、线下的社区零售业态(便利店等)表现大放异彩,商业价值凸显,社区成为新的流量入口,围绕着社区、社群,“社区团购”、“社区店”概念热度飙升,生鲜的消费属性以及引流特性,生鲜行业玩家、其他行业巨头纷纷布局“社群”、“社区店”。
2020年以来,社区团购得到资本、企业的重视,几家互联网巨头公司纷纷调整组织架构,调动资源开始布局社区团购:
滴滴:橙心优选是目前滴滴内部优先级最高的项目,为了打好这一仗,此前滴滴 CEO 程维在内部会议上称,对橙心优选投入不设上限,目标是市场第一。
京东:在11 月 30 日的京东高管早会上,刘强东提出会亲自下场带队,将带领京东打好社区团购一仗。目前,京东已经集中整合了其社区团购业务友家铺子、蛐蛐购和京东区区购,在京东大商超全渠道事业群下专门设置了社区团购业务部。
美团:美团创始人王兴在2020年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表示:生鲜零售业务一直以来都是美团具有战略重要性的新业务领域,同时他不止一次传递这场仗一定要打赢,倾其所有的决心。
拼多多:“多多买菜”是拼多多 2020 年唯一的超一级项目。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在2020年10月拼多多五周年讲话中表示:买菜是个好业务,好在和我们长期农业的承诺高度吻合。
阿里:在阿里 9 月中旬的一次集团总裁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 CEO 张勇宣布由盒马事业群组建盒马优选事业部,正式进入社区团购赛道,由盒马总裁侯毅直接负责。阿里多支团队在进行社区团购的尝试,包括盒马、零售通、菜鸟驿站、饿了么等。
2020年生鲜行业融资消息不断,仅11月以来,融资金额超过90亿人民币:
2020年11月30日,十荟团完成1.96亿美元的C3轮融资;
2020年12月9日,青岛国信、阳光创投、青岛市政府引导基金组成联合投资主体,向每日优鲜战略投资20亿元。
2020年12月11日,永辉彩食鲜发展有限公司获得10亿元A轮投资。
2020年12月11日,京东宣布7亿美元战略投资兴盛优选。
社区团购的爆发逻辑
资本、社区团购、生鲜…….等词语被联系到一起引发广泛讨论,其大体逻辑如下:
2015年以来,线上流量红利逐渐减弱,下沉市场视为互联网行业“最后的流量红利”,城市下沉、社区下沉成为互联网企业战略目标,“实体零售转型线上、电商扩展线下”成为趋势,线上线下的边界逐渐消失。2020年突发的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线上线下流量平衡被打破。基于社区、社群消费商业价值凸显,而原本渗透率不高、市场规模足够大、消费高频、社区消费属性强、引流能力足够强的生鲜进入资本的视野,一方面是生鲜本身渗透率提升,生鲜电商“临界点”被打破,规模经济效应逐渐体现,生鲜开启发展正反馈回路,生鲜本行业玩家加码扩张,各业态头部企业隐现;一方面是资本将疫情期间大放异彩的社区团购视为流量增长的新入口,表现为巨头跨界重注“社区团购”,以生鲜引流的社区团购成为培育线上消费习惯、城市下沉的“利器”。
具体分析可拆分成两个问题:1、为什么资本选择社区团购?2、为什么社区团购选择生鲜?简述如下:
为什么资本选择社区团购?
下沉城市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中国线上用户规模逐渐见顶,互联网人口红利已逐渐被消化,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7%,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9.32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2%。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11649亿元,其中线上零售总额为85239亿元,占比仅为20.7%,线上、线下逐渐达成平衡。
在此背景下,向下渗透和市场下沉成为互联网企业扩大用户增量,寻求新市场机会的重要选择方向。互联网巨头公司逐渐将下沉市场视为互联网行业“最后的流量红利”,激发并挖掘三线以下城市和农村乡镇地区巨大市场潜力。特别是,以快手、拼多多、趣头条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这主要归功于其以三四线城市、小城市、乡镇及农村人群为突破口,迎合并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充分发掘并利用了下沉市场的巨大潜力。
下沉社区
经济快速发展中社区经济地位日益突出,罗兰贝格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社区商业支出占总商业支出约30%,而目前在欧美国家,社区商业占据社会商业总支出的60%以上,中国社区经济增长空间很大。社区经济受到多种力量的驱动:消费时代来临、城镇化进程、人口老龄化、单身经济、高密度小区…..社区成为绝佳的零售升级场景,得到过往线上、线下零售巨头的一致重视,下沉社区逐渐成为企业的发展战略。
疫情催化
2020年,疫情催化下,线上线下的流量平衡被打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1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105374亿元,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7792亿元,增长15.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预计2020年全年实物网上零售额占比约在25%,这意味着较2019年提升了约4个百分点,线上市场增加了将近1.6万亿。疫情重新塑造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基于社区社群运营的路径得到强化。同时社区团购本身基于需求订单聚合、社群运营的轻资产模式,基本逻辑是“预售、次日达、自提”,其客单价低、进入门槛低、履约成本低、极容易复制等特点,成为城市下沉、社区下沉、线上引流、线上消费习惯培育的利器,这也是资本选择社区团购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社区团购选择生鲜?
生鲜引流、基于社区消费属性突出
生鲜产品保质期短,消费者需求刚性,因此具有高频消费的特性,高频消费也让生鲜自带引流特性。BCG《中国生鲜消费趋势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通过高频次购买生鲜来保证产品的新鲜度,高频次的生鲜购买也常常引领零售的协同效应。BCG中国消费者洞察智库生鲜消费调研显示,3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每周购买新鲜蔬菜的次数超过3次,而每周1次及以下的受访者比例只有22%;平均有60%的消费者表示在上一次购买生鲜产品时也交叉购买了其他零售产品。这种零售协同效应对包装食品饮料、日用杂品、个人及家庭清洁用品等品类的产品尤其显著。
目前的生鲜购买途径仍以线下为主,而线下消费、高频特性的结合使得生鲜消费对距离较为敏感,随着消费者购物习惯的变化,生鲜的社区消费属性日益突出。
万亿级市场,线上渗透率不足8%
从行业投资来看,Euromonitor数据显示,2018年视频游戏相关硬件线上渗透率最高,达46.6%。其次是宠物护理(39.6%)、3C电子(37.4%)、家电(35.7%)、纺织服装(31.8%)、美肤个护(27.4%)、传统玩具游戏(23.9%)、医药健康(22.2%)、家清(15.2%)、家居装修(10.2%)、个人配饰(7.8%)、家居园艺(1.7%)。3C数码、服装等线上化程度比较高,而艾媒咨询数据显示生鲜市场交易规模超过2万亿,2019年渗透率却不足8%。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社会经济造成冲击,而生鲜电商大放异彩,出现爆发式增长。Fastdata极数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生鲜电商交易额达到1821.2亿元,同比增长137.6%,已超过2019年全年。
社区团购的舆情分析
从社区团购的舆情热词来看,关于社区团购的争议可以总结为四个关键词:“垄断”、“不公平竞争”、“就业”、“创新”。以下分别简述。
“垄断”
此次争议中,垄断是个极其引人注意的点,大家担心互联网公司会利用其竞争优势垄断菜市场后涨价,前面所占的便宜,都会被吐出来。判断是否“垄断”,是个法律问题,本文暂不做讨论。本文就“能不能垄断”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很多谈及社区团购“垄断”的观点认为,社区团购将通过恶性竞争替代线下渠道,当社区团聚合流量后,直接向菜农、果农压价乃至控制产区,形成大平台垄断。个人认为生鲜零售渠道很难形成垄断,更不可能被社区团购垄断。理由如下:
社区团购中生鲜引流作用为主
当前社区团购以生鲜当引流工具(社区团购初期生鲜品品类占比达50%-60%,后期将生鲜商品控制在25-30%),是拉新引流、提高用户粘性的经营策略之一,以永辉超市为例,2019年其生鲜营收占比约47%,但其毛利率为13.22%,比其食品用品的毛利率低5.5个百分点,社区团购同理,他们瞄准的是零售行业线上数万亿的增量空间,且社区团购用户多为价格敏感型客户,各家社区团购为保持用户的粘性从经营策略上不会选择垄断后提价,实际上一般保持微利微亏的状态。
生鲜零售渠道多样化
目前社区团购等线上渠道渗透率并不高,同时其他业态包括菜市场、超市、便利店甚至批发市场纷纷创新模式,积极采用电商、社群运营等方式应对竞争,而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使得未来生鲜零售渠道一定呈现出多业态共存的局面,不可能被社区团购垄断。阿里资深专家游五洋指出“在美欧等国,即使是大型的食品分销集团,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也无法将生鲜食品的分销渠道完全内化在一个企业。其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供给的高度分散化和城市居民对食物多样化、个性化的日益高涨。”
复杂的行业现状
大众对“垄断”的恐慌一定程度上基于过往资本的“价格战”、“补贴战”等“打法”在互联网领域扩张中的“无往不利”。有学者指出互联网市场本身就是寡占型的,因为互联网产业是边际成本趋向于零的产业,其供给能力无限大,市场结构本身就具有垄断性质。互联网市场具有网络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显著,规模报酬递增,先期投资形成的沉没成本高,这都体现了互联网市场的自然垄断属性。按照平均成本理论,根据企业平均成本的递增性和递减性将各个产业划分为两类:成本递增行业(Increasing-cost Industry)、成本递减行业(Decreasing-cost Industry)。互联网属于成本递减行业,而农业则属于成本递增行业。农业企业并不能像互联网企业进行垄断性扩张。
当前中国生鲜行业呈现出“小生产、大流通、长链条、多层级”的流通特征,但这是适应当前条件下最有效率的模式,成本、风险、资金等在各个环节分摊,而企业受制于规模不经济效应的约束(指企业规模扩大时,由于企业自身因素的变化而导致的长期平均成本上升。)不可能无限扩张,只能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上下游的衔接,这个足够大、复杂的市场很难由某几个企业垄断。有数据显示,在全美大生产大流通的经营模式下,近80%的农产品通过产地直销模式抵达消费者手中,其余20%通过分级批发实现销售,尽管如此,生鲜分销商巨头西斯科并未实现垄断。
法律完善,监管趋严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依据《反垄断法》对阿里巴巴投资、阅文集团、丰巢网络三家企业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集中案做出行政处罚,新华网评论认为,罚款额度虽然不高,但罚单释放出来的信号却非常清晰,那就是《反垄断法》适用于所有主体,包括内资外资、国有和民营企业,互联网企业没有侥幸和例外。另外近年来,伴随推动《反垄断法》修订,制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出台多部反垄断规章和指南,让互联网领域的反垄断法律制度更趋完善,也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预期性,这势必影响资本今后的投资、并购策略选择,尤其在涉及到国计民生的生鲜等领域,资本寻求生鲜行业的垄断的难度大大增加。
“不公平竞争”
此次争议另一个争论点是“不公平竞争”,认为互联网企业滥用其在流量和资本上的优势地位,通过巨额补贴以低于成本价的商品售价扰乱市场秩序,本质上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行为。据新华日报12月15日报道,南京市市场监管局发布《电商“菜品社区团购”合规经营告知书》,在全省范围内率先规范社区团购市场,对各电子商务平台经营企业以“菜品社区团购”模式从事经营活动提出合规告知。《告知书》重点强调了“有序竞争”和“诚信经营”两个关键词,要求平台经营者不得以不正当竞争方式获取交易机会或竞争优势,并因此损害其他经营者或消费者合法权益。尤其不得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实施低价倾销,排挤竞争对手独占市场,扰乱正常经营秩序,损害国家利益或其他经营者的合法利益。截至目前,阿里巴巴、美团、滴滴、苏宁、在南京等电商社区团购相关负责人已先后在《告知书》上签字。个人认为这可能会形成示范效应,今后陆续在其他地区实施的可能性较大,“不公平/不正当竞争“行为将得到一定程度监管。
“就业”
此次争议另一个争论点是“就业”,认为社区团购抢了菜贩的饭碗。个人认为,渠道的变迁是正常的演化规律。事实上,早期农贸市场野蛮发展、秩序混乱,而菜市场是保障居民菜篮子供应、稳定菜价的重要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政府一直在推动“农改超”、标准化改造等相关转型升级。随着经济发展、消费水平提高、消费习惯变化,菜市场的份额也在逐年下滑,Euromonitor数据显示,菜市场的份额(按销售量)从2009年52.7%下降到2018年的45.4%,而超市则从2009年的34.1%上升到2018年40%,稳居生鲜零售的第二大渠道。
今后菜市场还将面临社区菜市场、社区超市、社区生鲜店等多种业态的竞争,未来政府极有可能在菜市场的费用减免、标准化改造、转型升级等方面进行发力,提高其竞争力,同时政府亦可通过转业培训等政策最大程度上降低对相关人群的“失业”影响。
“创新”
遭人诟病的另一方面就是“创新”,这种观点认为巨头既然享受了垄断带来的既得利益,就应该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在经历了中美贸易战、技术制裁等事件后,民众希望有实力投入的互联网巨头能在一些重点硬核科技领域有所突破和贡献,而不是纠结于流量,做一些无关紧要的“创新”。评价“创新”方面,在这里引用清华大学助理教授于洋的观点,于洋认为实际上在民生、治理、商业现实中(包括买菜、配送等),也蕴含着大量重大、根本性理论难点,需要原发性创新能力。技术发展也要促进可持续发展、普惠民生。而原发技术要能赋能增长和民生,必须要立足于“模式创新”,把初创研发能力、理论突破能力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民生改善能力。
农业产经评论:
个人认为,通过反垄断等相关法律的不断完善以及对不正当竞争必要监管,生鲜创业企业、互联网巨头企业通过创新模式,在社区团购、生鲜电商等模式的带动下,通过下游分销商、零售商的规模性需求驱动,“自下而上”式的改造供应链,即需求端的订单等达到临界规模时,建立冷链等固定投资边际成本下降,大量需求传导至上游,通过订单等合作方式对上游生产方式、生产管理、产品溯源等形成改造提升要求,最后完成整个“自下而上”的改造通路,提升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推动中国农业转型升级。在实现商业利益的同时,更有机会从中发现解决性理论问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承担社会责任。
2020年将成为生鲜乃至中国农业的重要节点,疫情打破了线上线下的流量平衡,电商消费临界点的突破将增强下游零售商的集约能力,通过需求驱动进向上倒逼农业改造提升,中国农业转型升级的序幕悄然拉开。
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数字农业洞察原创文章,转载必须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yangsan.work/industrial-economics-review/also-on-community-group-buying/